科技城科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816-8118728





    罗增斌:科技立市 创新强市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

    点击量:次,发布于:2021/09/08

罗增斌:科技立市 创新强市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9月6日,《四川日报》在11版刊发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的署名文章。

 

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科技立市 创新强市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中共绵阳市委书记  罗增斌

 

绵阳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科技创新是特殊优势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对绵阳寄予厚望,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要求绵阳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区域发展布局是创新布局的战略引领。我们坚持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与齐心协力“干好共同的事”相结合,推动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四场攻坚战”,把科技城新区建设成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突出市辖区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以军民协同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强化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发展高端产业发展定位,探索走出一条以高端产业发展引领科技创新的路子。加强县域创新资源融合,创新“研发+转化”等新机制新模式,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化成绵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速构建创新平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加快布局建设“三类平台”,巩固提升全川创新发展主引擎地位。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平台,充分发挥在绵战略科技力量优势,积极参与建设天府实验室,打造科技城实验室,建好国省级重点实验室“预备队”。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加快建设功能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全面提升现有功能服务平台运营水平,加快建成全国知名的开放性技术转移服务聚集区。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是科技城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和最大潜力。我们聚焦关键领域,打通军民融合通道,加快蹚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全力保障国防科技项目顺利实施,统筹整合军地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与在绵科研院所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实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加快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推广应用,打造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和激光产业园。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解决“谁来干事”“怎么干事”“如何保障干事”等突出问题。
 
瞄准产业发展方向,高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我们坚持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瞄准技术创新主战场,坚持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招引,出台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措施,实施制造业建链强链行动计划,提升“绵阳造”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造全国种业强市。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做大做强“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培优做强创新主体,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动力。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价值的创造者。我们围绕“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能力”持续发力。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造绵阳企业的“科技高峰”。实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打造绵阳企业的“科技高原”。鼓励在绵高校发展与绵阳产业相契合的学科专业,推动由教学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大力推进“招院引所”,更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入驻绵阳。
 
实施人才引育计划,加快吸引创新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我们坚持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动,拓展完善“绵州英才卡”服务事项,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入实施“绵州育才计划”,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工程技术联合研究生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体制机制创新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根本保证。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用改革“动能”提升创新“势能”。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积极承接纳入国省全面创新改革的重大任务,自主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建立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通过明确“不可为”边界,增加成果转化“可为”自主性。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让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移转化,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建立让科研人员潜心科技创新和研发的保障机制。
 
全力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我们全力打造支撑有力的政务环境、活跃规范的市场环境、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让创新主体及时知晓政策、用好政策。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实施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新型工业用地(M0)等用地模式。加快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科创投、科创贷、科创保、科创券、科创贴“五创”金融服务体系。把科技元素应用展现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各环节。用好“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办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推动科普社会化,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已无更多数
 //div>nav>ul>li>a").hover(function(){ $(this).parent().stop(false,true).animate({"background-position-x":"6px",opacity:"0.7"},{duration:"normal", easing: "easeOutElastic"}); },function(){ $(this).parent().stop(false,true).animate({"background-position-x":"10px",opacity:"1"},{duration:"normal", easing: "easeOutElast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