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中国孵化器 携手科技创业路
2014/12/2 来源:中国创新网
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
全球企业孵化器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上世纪美国纽约州巴蒂亚小镇约瑟夫·曼库索家人的偶然探索,更得益于全球中小企业与激励创业政策的必然实践。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必然,也离不开宋健、李绪鄂等科技战线老领导的精心设计与努力推动,和鲁斯坦·拉卡卡先生等国际组织人士恰逢其时的传经送宝与持续帮助同样联系紧密。今年11月9日,拉卡卡先生不幸辞世。我们特撰此文,怀念鲁斯坦·拉卡卡先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在科技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市场与竞争”机制第一次进入科技领域。高科技园区、高速公路产业带、企业孵化器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工具逐步纳入科技政策制定者视野。与此同时,鉴于企业孵化器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组织萌发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企业孵化器的设想。时任该组织主席的拉卡卡先生于1987年到中国拜会了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等,取得了高度共识,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组织遂决定1988年资助中国开展在中国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行性研究。
当听宋健介绍说,中国已经有一个城市建立了孵化器,拉卡卡先生决定要去看一看。1987年末,他亲赴武汉考察了我国诞生的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中心,并给予悉心指导。他一家一家去和创业小企业的年轻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技术和发展企业的想法。临走的时候他说:你们很有希望,中国很有希望,我要尽我的能力帮助你们。从此,武汉创业中心成了拉卡卡先生特别关注的地方,在转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小企业发展高级顾问后的1996年,他亲率专家小组考察武汉创业中心;在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退休后的2007年,他又专程前往武汉参加中南地区第四届孵化器网络年会暨武汉创业中心20周年活动。
如果说武汉是拉卡卡先生持续关注中国孵化器事业的一个亮点,他所整体持续推动与促进的中国孵化器事业更是世界各国孵化器计划成功的典范。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火炬计划将发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大力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核心城市和国家高新区所建立的孵化器为得到“解放”的科技人员创业发挥了支持和保护作用,孵化出无数金凤凰。中国无疑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孵化器计划的最为成功者。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了美洲国家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对所支持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孵化器展开评估。拉卡卡先生主动联络中国高新区协会,资助中国开展了中国科技孵化器建立初期运行情况与经验的研究。他还积极与国家科委和天津市合作,于1995年9月在天津成功召开了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探讨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发展中国家孵化器的发展经验。这是在我国召开的第一个国际层次上的孵化器专业研讨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工发组织等官员与来自24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聚一堂,并实地参观了按照他们介绍的理念成功发展的孵化器——天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拉卡卡先生将各国发展经验汇编为《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并将该书中文版权无偿授予中国。该书中文版此后成为了大量中国孵化器从业者的重要知识来源。
在天津召开的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还碰撞出了建立国际企业孵化器的思想火花。会议代表们通过讨论和实地访问后广泛认为,中国的孵化器计划得到了成功的执行。以此为基础,把一些经过选择的创业中心转化为国际企业孵化器,从而使崭新的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科技企业通过孵化器实现跨国经营,并把国际企业孵化器办成中外企业的“结婚处”,促进国际中小科技企业合作,这成为拉卡卡先生等国际组织人士和国家科委火炬办及天津市科委负责人的高度共识。1995年11月,火炬办就提交了一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武汉、成都和重庆(接着又加上了西安)等候选中心名单的初步规划建议书。1996年8月,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小企业发展高级顾问的拉卡卡先生等,代表联合国开发署与国家科委派出的数位专家一起组成火炬专家小组,完成了所有候选中心的实地考察工作。1997年1月,他们又在苏州初步研究完成了国际企业孵化器设施的设计分析。同年3月,拉卡卡先生亲自撰写了一份70多页的完整的国际企业孵化器设计方案,包含国际企业孵化器的目标、组织与管理、设施与服务、市场与国际合作、财务分析及落实工作计划等内容。此举不仅为国家科委推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一直是许多中国孵化器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指针。
在与中国孵化器携手同行的日子里,拉卡卡先生对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展极为关注,并根据他丰富的经验,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1999年,他与天津创业中心负责人合作,对中国孵化器加速发展的成就与不断提升的绩效开展了跟踪研究,不仅深入剖析了3个不同类型的案例,还就中国孵化器的企业孵化过程、经济合理性及成本效益等进行了深入分析。2000年4月,世界企业孵化与创新大会在上海召开,他以《迅猛发展的中国企业孵化器》为题演讲,从世界的视角全面审视了中国孵化器发展的显著特征、种类与网络、组织管理与国际交流、资助与发展目标等,并基于中国孵化器的绩效得出孵化器是经济发展有效工具的结论。他还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孵化器的优缺点,并就如何使中国的企业孵化计划行之有效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
拉卡卡先生倾注多年心血形成的孵化器发展经验无疑是十分宝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将他总结的35个国家发展和运营孵化器的最佳实践经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工具包》为名出版。拉卡卡先生早早地就将该书稿提供给了中国,还让他精通中文的儿子帮助中文译者翻译,并不辞辛苦,亲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中方出版人、资助人、出版社等反复沟通,又一次无偿提供版权。他本人对稿费也是分文不取,使得该书中文版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名,于2006年10月几乎与英文版同时出版。他的这本权威著作已成为中国孵化器指导实际工作的经典著作。
拉卡卡先生甚至还几乎在中国创办一家新型孵化器。2000年前后正是全球互联网孵化器大行其道之时。由于全新的互联网经济具有独特的快速成长性,其所孵化的个别互联网初创公司迅速成长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因而这类孵化器大有成为新型商业模式之势,有人把此类“.COM”孵化器称之为“加速器”,这种轻资产、重智力的新型孵化器极富吸引力。当时,拉卡卡先生退休后在美国创立了企业与科技发展战略公司,不仅仍然不遗余力地在世界30多个发展中国家为建设孵化器传经布道,极敏锐地追踪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而且一直为中国孵化器感到骄傲并钟情于中国发展。拉卡卡先生非常想亲自将这一新模式引入中国。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00年4月,拉卡卡先生与天津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交大慧谷创业中心及上海万博市场投资策划中心共同成立上海大康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协议签字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但后来由于互联网泡沫迅即在全球破灭,大康企业加速器并未能够实质启动,成为了一件憾事。
拉卡卡先生支持中国孵化器发展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他不仅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职期间考察和推动过大量中国孵化器发展,即使在他退休以后直至近80高龄前,还多次赴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为中国举办的各类孵化器论坛和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孵化器培训班出谋划策、亲自演讲和授课,并积极联络国际上有经验的同行来中国参会。他还不断为中国孵化器事业的领导者和从业者提供世界孵化器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建议;在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计划的孵化器促进行动中和他作为终身顾问的亚洲孵化器协会中为中国背书;在许多国际行业会议上主动向中国参会者介绍国际同行、提供哪怕细小环节的帮助。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这位印裔前联合国高官可亲可敬,与一大批中国孵化器事业的领导者和从业者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甚至邀请访问他在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寓所。他的真诚与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良师,还是我们的益友。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深感痛惜。
中国孵化器事业不辱使命,没有辜负拉卡卡先生的启蒙和厚爱,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已经取得令人自豪的辉煌业绩:截至2013年年底,纳入火炬统计的全国孵化器已达1468家,数量为世界第一。其中,达到高标准、取得高业绩的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04家,发展出了公共事业、国有与私营企业性质的综合型与专业型孵化器、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孵化器。2013年,全国孵化设施的场地面积达到了近54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7.8万家,创造就业岗位158万个,实现销售额3308亿元。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贡献5.2万个成长性好的毕业企业,公开上市的企业超过200家。中国已经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构成的多层次孵化培育体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成了全国地域战略布局,形成了国家、地方与行业协会完整的业态体系;服务创新成效显著,彰显了孵化器的社会价值。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政府近来连续多次发布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孵化业发展的政策,创业孵化事业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中国迎来了新的创业时代。中国孵化器事业必将以更辉煌的业绩回报拉卡卡先生给予我们的无私奉献。
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拉卡卡先生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