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科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816-8118728





    科技创新军民融合 新常态下实现复兴梦

    点击量:次,发布于:2014/10/10

9月23日拍摄的绵阳市区。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摄

  新华社“科博会”客户端专电 (记者 杨迪 江毅 胡旭)在我国西部的城市群中,四川省绵阳市经济体量虽不算大,但在我国工业版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我国最早的军工基地之一、唯一的国家科技城、拥 有“两弹摇篮”、亚洲最大风洞群等一大批让人“不明觉厉”的国防科研单位……

  自2000年中央做出建设绵阳科技城决策以来,低调而神秘的绵阳“锋芒”渐外露。凭借得天独厚的国防科研积淀,绵阳通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模式,实践着富国、强军之梦。

  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新形势下,绵阳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0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依然保持10%的增幅。

  

  9月24日,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四川九洲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数字机顶盒印制板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查。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筚路蓝缕 燃烧激情铸就强国之梦

  52年前,24岁姑娘刘玉珍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分配到绵阳国营第783厂(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工作。当时,本由苏联援助建设的783厂,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只能自己“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在绵阳城郊涪江西岸河滩地上,刘玉珍开始在绵阳的建设人生。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地处西南腹地的绵阳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国防科工历程:“一五”期间,国家将长虹、九洲、华丰等一批大型骨干军工企业部 署在此;60年代“三线建设”,“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航空涡轮研究院等一批国防重点科研院所先后入驻……

  许许多多科研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肩负崇高使命,来到这座距省会成都98公里、群山环抱的城市,在山间、田野,从事着严格保密的重大国防研究。许多人并不知道,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这些彪炳史册的“两弹元勋”,都曾长期在绵阳工作生活过。

  创业之初,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当时代号为“780”的长虹,厂房都还没破土动工,就接到上级下达的第一个产品试制任务。没有任何同类型产品研制经验的“老长虹人”,硬是在借用邻厂的一间闲置厕所里,按时生产出第一批产品。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与强国之梦,让年轻的刘玉珍也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恨不得干得再多些、再快些。投身国防事业的近40个 春秋里,她始终孜孜以求,不断吸收先进技术,挑战世界级科研难题,即使自己身怀六甲仍然坚持参与外场试飞。60年代,她作为主研人员和主管设计师圆满完成 了研制某系统的任务,为某系统大量装备部队解决战时需要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这一代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奋斗。只是时光老人不再留情我们,环境也不允许我们。如果能再回到40岁,自己又可以干一场。”60岁那年,刘玉珍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段话。

  一切为了国家。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是落户绵阳的众多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共同精神财富。从上世纪60年代原子弹、氢弹 试爆成功,到去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绵阳国防科研事业跨越两个世纪,铸“国之重器”,为共和国保驾护航。

  

  9月24日,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四川九洲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数字机顶盒印制板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插装。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打破约束 融合发展探索富民之梦

  1985年,刘玉珍的儿子李鑫从技校毕业进入783厂工作。此时的783厂,正经历着建厂近30年以来最大的困难。随着国家发展重心从国防战备 向发展经济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国防军工单位订单锐减。当时,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783厂,一年的订单任务才区区数十万元,职工领的工 资还不够养家糊口,工程师甚至上街摆烟摊、卖抄手补贴家用。

  与此同时,绵阳吹着改革的春风,守着一座科技资源的“宝山”却无法利用。出于保密要求,绵阳的国防军工单位几乎都是封闭运行的系统,不与地方发生交集。80年代中期建市时,绵阳依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

  “即使有烟草、白酒、化肥等工业,也都是围绕农业发展的。”绵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德均说。

  地方经济要发展,国防军工要生存。于是,一场军转民、民养军的军民融合发展的“试验”由此展开。当时国内唯一可生产机载火控雷达的长虹,从70年代生产黑白电视机开始,迈出“军工自转”艰难又坚定的第一步。

  80年代末,长虹从一家神秘的军工企业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彩电品牌;到现在,长虹已发展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 型跨国企业集团。就连去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背后都有着长虹的军工技术支撑: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以及“嫦娥一 号”探月工程,长虹先后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了9大系列、1400多个规格、5万多只电连接器,配套涉及各个系统。

  在那个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年代,国防军工单位的“二次创业”漫长而艰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某研究所为了将一项从 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工程化,展开长达10年的攻关。最艰难的时候,整个研究所每人每天背负10元债务。中物院为此引入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激励,最终攻破难 关。

  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成为中物院下属的首家上市公司,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在此基础上生产的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广泛用于欧美国家农业。

  通过30多年来的实践,绵阳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院企联合”、“军工自转”、“民企参军”等四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积累半个多世纪的科 研优势释放出巨大能量,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支撑绵阳经济总量多年来稳居四川省第二。今年前8个月,绵阳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94家,对比去年同期增加 33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0亿元,同比增长26%。

  创新高地 新常态下实现复兴之梦

  2012年8月,李鑫出任九洲集团下属的四川福润得数码科技公司董事长,他的任务是要重振这家已经连续两年严重亏损的生产高频器件的民品企业。

  此时的李鑫,想起小时候因父母频繁出差,他和妹妹不得不常年寄宿于厂里叔叔、阿姨家中的经历。“过去是不解、难过,甚至怨恨,但在九洲的时间越 长,越能体会父母年轻时对事业的奉献与执着。”李鑫告诉记者,他将这份责任、创新和担当倾注到福润得的管理中,带领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传承国家使命,革新发展之路,这正是绵阳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初衷所在。2000年中央做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赋予绵阳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科技城就是要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路来,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性日渐突出。经济新常态,要求摆脱对资源开发的依赖,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这正是绵阳逐渐显现的核心竞争力:这座城区人口仅109万人,科技人员就占五分之一。十四载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已经为绵阳积 蓄了足够的创新能量。

  在去年10月的首届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上,成立仅两年的四川豪斯特电子技术公司首次对外亮相。当时,连一台正式产品都还没有的豪斯特电子,凭着一架警用无人机的工程样机,吸引了数千万元的订单。

  “科博会上的意外收获,让我们产品上市销售的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公司副总经理刘刚强告诉记者,今年2月豪斯特电子已经向首个客户交货,预计 年内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明年至少可达到5000万元。依托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初创阶段的豪斯特电子已 在警用无人机行业中占领技术领先地位。

  豪斯特电子的创业历程,正是当下绵阳科技城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井喷式发展的缩影。截至今年8月底,科技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3687家,几乎两倍于2013年底的数字,3月底以来平均每天诞生18家。

  为了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绵阳市近年来举措连连:出台20余项政策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加速聚集;从去年起,每年省、市共同出资设立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

  目前,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总体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两个产业规划”通过评审,5平方公里的核心启动区建设已全面展开。未来,一大批高新企业将在 科技城大道两侧崛起,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科技城未来的“领航产业”。

 //div>nav>ul>li>a").hover(function(){ $(this).parent().stop(false,true).animate({"background-position-x":"6px",opacity:"0.7"},{duration:"normal", easing: "easeOutElastic"}); },function(){ $(this).parent().stop(false,true).animate({"background-position-x":"10px",opacity:"1"},{duration:"normal", easing: "easeOutElast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