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记者 杨波波) 是什么让绵阳这座西部城市乘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列车?今年7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绵阳与西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报告》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这份《报告》显示,2011年,绵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二;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位居西部第二、全国第三;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数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
围绕打造西部首屈一指的创新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竭力为在绵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创新生态链上必需的各种要素资源。先后出台了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人才创新发展集聚中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专利转化等系列政策。各种实用且易于操作的支持政策构成了绵阳独有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以及高端创新团队、高层次创新人才抢滩登陆,科技城“政策洼地”效应初步显现,“产业高地”加速形成。
在培育创新土壤的过程中,我市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引导和促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切实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以大院大所、国家级孵化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平台为重要载体的创新基地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绵阳特色的科技创新基地。怀揣着创新规划的人们可以轻松入驻各类创新平台,获得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截至2013年底,我市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个,搭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1个,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1个,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
在创新生态系统的“菜单”上,高校、院所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以搭建技术转移平台为抓手,推进军民融合和产学研协同互动技术转移与技术成果交易,“踢好”科技成果转化“临门一脚”。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共登记技术合同297份,实现技术交易额39454.3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3.30%、34.36%。
十年前,绵阳所有科研单位一年的实验次数仅为3万次,如今已达30万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专利在这里转化。随着创新环境的日趋完善,绵阳当仁不让地成为西部投资的热土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