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科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816-8118728





    绵阳打造“四大平台”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点击量:次,发布于:2014/12/12
                                                      “四大平台”强力驱动科技城建设进入新阶段

来源:中国绵阳新闻网

       12月3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一则重磅新闻: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

       结合此前四川省、绵阳市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国科技城·绵阳已形成中央、省、市三级完整政策体系。

       绵阳科技城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科技城”命名的区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期望与关切,肩负着试验和探路的重任。

       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城建设,中央领导多次来绵视察指导科技城建设与发展。建设绵阳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部委对科技城建设予以倾力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城建设作为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结合载体,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近两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对科技城发挥军民融合“试验田”作用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城发挥创新驱动示范引领作用的要求,落实国务院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走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路子,着力打造“四大平台”,推动科技城加快实现突破性发展。

       通过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构建起完整政策体系正是打造“四大平台”之一——政策支撑平台所取得的务实成效。

       事实上,如果把绵阳科技城比作一辆四轮驱动的汽车,政策支撑平台只是这辆“汽车”的一个轮子,与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平台三个“车轮”同时发力,方能加速释放科技潜能,最终把科技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找准抓手、突出重点,才能更好地带动全局、取得实效。“四大平台”建设的带动作用,就像汽车的四个轮子,“四轮驱动”、同心同向,激活了绵阳发展的内生动力,把科技城推入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轨道。

       今年11月27日,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来绵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四川省、绵阳市在科技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在中央、省、市共同推动下,近年来科技城建设进展很好,在环境建设、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科研实体、创新主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新时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新的轨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科技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打造政策支撑平台

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建中国西部“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从2000年科技城建设以来,尽管有国家科技城的名号,但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支撑,面对后来崛起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各种国家级新区,没有国家层面政策支撑成了绵阳科技城的“心病”。

       今年10月,“好消息”传来:绵阳科技城积极争取的比照执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有望年内落地。

       11月,绵阳科技城被正式纳入“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席会议成员,可定期与其他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交流,学习先进工作经验。

       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包括: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国家层面政策花落绵阳科技城,可谓举世瞩目。

       绵阳是怎么争取到的?这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部委的鼎力支持。

       时间回溯至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后,随即成立了由国务院分管科技的领导主抓,科技部等18个单位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为科技城“把脉施策”。

       十多年来,由分管科技的国务院领导主持,先后召开了11次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破解科技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011年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绵阳主持召开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作出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集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五地”建设的指示。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城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明确。

       去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部际协调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五新”的要求:发挥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要有新作为;彰显特色,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径;深化改革,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寻求新突破;拓展视野,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完善机制,在强化组织保障方面推出新举措。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作为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单位,科技部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认真落实每次会议确定的事项。除了推动科技城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还从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开放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倾力支持科技城建设。

       比如,大力支持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推动科技城科技成果的孵化、交易和产业化;支持科技城企业上市融资,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手段,有效促进科技城产业转型发展……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国家部委鼎力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绵阳,推动科技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省委书记王东明亲自为科技城建设把关定向,明确要求“绵阳要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走在前列”。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多次深入绵阳协调解决科技城建设的难题,要求“要努力实现科技城突破性发展”。

       四川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科技城重要规划和重大政策,先后14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亲力亲为,省委副书记柯尊平、副省长刘捷多次来绵调研指导,亲自推动科技城重点工作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去年,省委、省政府再出实招,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等文件,鼓励绵阳在土地政策、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10个方面先行先试。

       2013年以来,绵阳市制定出台了20余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设立规模近4亿元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开发。

       近期,我市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提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扶持的“涌泉计划”,专门出台33条政策,内容涵盖科技金融、股权激励及成果转化、专利资助和奖励、人才发展及创新创业等领域。

       继去年12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发放1670万元给获得省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后,今年10月22日,我市再次召开全市人才工作大会,省、市两级共拿出人才资金6650.5万元,重奖资助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等五大类14个项目。

       大会上,市委书记罗强的讲话铿锵有力: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鲜明导向,展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支持创新创业的坚定决心;就是要树立榜样,旗帜鲜明地表扬鼓励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好政策,给了我们力量,将支撑我们不断前行!”

       在被授予“涌泉奋进团队”称号后,已把公司总部从北京迁到绵阳的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公司总经理张大为发出由衷感叹。

       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构建起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体系,科技城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好政策换来好成果。去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6.2%,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4.9%,首次获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西部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在绵阳城区涪江之上,一群群美丽的红嘴鸥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红嘴鸥成群结队赶到这里温暖越冬,她们美丽的身姿为绵阳增色不少。

       鸟类的本能选择,为我市生态之美写下了生动注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见证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以雾霾、污水、拥堵为特征的“城市病”日益凸显。如何在当前经济增长与未来长远发展之间进行选择?绵阳市委、市政府给出鲜明答案:把生态打底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在一系列调查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13年1月6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定调:在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目标外,将生态强市首次写入城市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绵阳建成“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随着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秸秆禁烧等一系列“生态保卫战”开展,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全省8个重点市州前列,1-10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7天;今年市内11条小流域沿线67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市内主要河流全年水质达到优级,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好环境”,不仅体现在生态建设上,更体现在这里有适宜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让许多身怀绝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也在绵阳找到了家的感觉,找到了创新创业的支点。

       27岁的梁俊杰,最近就实现了从大学生村官到企业经理的身份大转变。“我学的是社工专业,想做一个网站,专门为公益机构提供募集平台。”这个创意,让梁俊杰的团队免费入驻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在得到技术服务、品牌管理、网络营销、法律、财务等方面的指导后,正式注册公司,开始创业。

       梁俊杰的经历并非特例。整合现有的各项政策资源,向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聚焦,形成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立体扶持空间,从而营造西部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这是绵阳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务实之举。

       市委书记罗强多次强调,要加快打造“四大平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推动科技城突破性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指出,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在这样的思路引领下,绵阳频频发力。“搞科技创新没有孵化器不行,尽管这是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事,但最终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就好比,如果大家都不办苗圃,哪来参天大树?”2012年7月12日,市委召开科技城建设工作会,决定全面启动创新中心建设。2012年7月,市委书记罗强现场办公,要求在孵化中心办公的机关单位年底全部迁出。2012年12月9日,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正式亮相。

       随后,市委、市政府广发英雄帖,举全市之力邀请、引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人才,来这里孵化、创业、发展。短短两年,已吸引近百家孵化企业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入驻。

       以此为开端,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了,“百万年薪”引进的院长随即走马上任。研究院以绵阳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攻关为方向,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产品技术方案。

       留学人员创业园建成了,一大批“海归”人才争相入驻,追逐创业梦想。“海归”博士彭泽忠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办的凯路威公司也是首家入园企业。

       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建成了,并成功孵化出四川知觉科技、绵阳铭宇电子、聚美达节能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12家。
  ……
       在已建成创新创业平台高效运转的同时,一批新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也是快马加鞭。

       规划面积42.7万平方米的创新中心二期正加快推进,建成投用指日可待。“目前,全市孵化平台建成面积已达60万平方米,明年将达到100万平方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有着强大的科研技术优势。如何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此,绵阳整合资源,先后成立了由企业牵头的信息安全、空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将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研技术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把富集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城建设的要义所在。绵阳,通过建海纳百川的创新创业平台,最大限度激发了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今年1—10月,绵阳专利申请量4463件、授权2544件,均实现两年翻倍。1—11月,回绵阳或到绵阳工作的高校毕业生12655人,其中硕士512人、博士17人,人数是2013年全年总数的124%。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8500户,注册资本金304.4亿元、增长78.2%,其中各类企业8194户、增长98.9%。新认证和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621家,是去年全年的1.4倍,总数已达4415家,其中38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全年将超过4500家。

       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结果显示:绵阳居33个参评城市第二位!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以持续举办科博会为重点,促进开放合作“量的提升”和“质的突破”

        一家成立时仅3个人、直到去年10月尚未建立销售团队的初创公司,今年已有望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明年这一数字可望突破5000万元。

       这是四川豪斯特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故事。转折,来自去年举行的首届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

       尽管仅在航空航天馆内占了一个角落,但绵阳本土企业豪斯特还是凭一架警用无人机的工程样机,拿下4000万元订单,市场就此打开。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集聚了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万名,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在西部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

       如何让这些资源要素充分激活、涌流?需要桥梁和平台。

       然而,开放合作平台的构建,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硬支撑”。

       去年5月,绵阳启动了科技城会展中心一期建设项目。通过各方的积极努力,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完工交付使用,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绵阳速度”。今年9月,科技城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步带动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科发酒店、草溪河商业街等一系列商业配套设施落户。

      各类企业从此找到了展示、交易和寻求合作的绝佳平台,困扰绵阳多年的各类展会小、散、乱现象也得到“根治”。

      开放合作平台的构建,还需要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会。

      开放合作的科博会,则是最佳平台。它为豪斯特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和推介机会,让绵阳的创新成果与全球市场对接。

      首届科博会闭幕之际,与会代表们就加快国家科技城建设,形成了核心内容为“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的“绵阳共识”,并一致建议绵阳为科博会永久会址。

      绵阳作出郑重承诺:“提升层次、彰显特色、丰富内涵,努力实现‘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

     2014年10月16日—18日,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如期举办,绵阳用一场更具国际性、专业性、先进性的“科技盛宴”,兑现了诺言。

     本届盛会,展馆展陈面积达7万平方米,是去年的两倍。吸引了4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3个先行先试地区、高新区参展参会,共有包括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所、高校在内的803家单位参展,参会嘉宾近1万人,观众达58.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过6.5万人次;共计签约项目945个、金额883.6亿元、较去年增长81.7%。

     科博会的持续举办,不仅极大提升了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直接促进了科技城开放合作实现“量的提升”和“质的突破”。

     借助科博会平台,绵阳与IBM、艾默生、首创、戴尔、华为、东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商协会进行了有效对接,促成一大批项目成功签约。

     比如:全国市值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华软件排除多个“备选”城市,选择落户绵阳;感知集团从全国物联网中心赶赴绵阳布局西部;从事航空、高速列车无线WIFI生产的飞天联合公司,已将研发和部分产品生产转移至绵阳;从事室内空气生态净化电器生产的北京生态宝公司正以绵阳为基地,不断开拓南方市场;甚至连捷克DF公司也“改变初衷”,把来华发展通航产业的窗口锁定绵阳……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透过数据更加一目了然——

     2013年,全市国内省外项目单个平均规模1617万元,比2011年提高97.2%;新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84个,比2011年提高90.9%。
今年1-9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3.06亿美元,增长15.8%;引进国内省外项目260个,到位资金349.77亿元、增长7.15%,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7.2%,其中直接到位外资1.62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

    在绵阳,开放合作平台还不只科博会这一个。

    就今年而言,绵阳除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科博会外,还举办了2014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先进制造业大会、2014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创业恳谈推介会、中国(绵阳)科技城优势产业投资推介会、2014四川(绵阳)电子商务博览会暨第三届“绵阳造”精品展销会、第三届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和第四届绵阳国际汽车展等重大展会活动,实现了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

打造产业承载平台

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转型升级

       12月2日,在中国科技城·绵阳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总投资达113亿元的绵阳市盈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5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这些项目,涉及信息安全、节能环保等“4+3”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及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多个领域,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53.8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

       这仅仅是绵阳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绵阳科技城产业承载平台的一个缩影。

       当前,科技城产业承载平台已初步形成“一核三区多园”的空间架构,“一核”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三区”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多园”则指的是省级以上开发园区。

       其中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今年2月已拉开了建设大幕。按照把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实验区的先行区”这一定位,先期启动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建设。

       目前,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产业规划已编制完成,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明年春节后将展现基本形象。

       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为“纲”,带动产业发展“纲举目张”,这是绵阳科技城打造产业承载平台之初衷,也是再造一个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科技绵阳”,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绵阳”,以山水园林为特色的“宜居绵阳”的鲜明路径。

       再造“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从产业优化布局开始。

       今年,绵阳主动对接省上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将“4+3”产业(“4”指信息安全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产业;“3”指绵阳正致力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和机器人)作为支撑绵阳未来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不仅迅速完成了布点占位,还针对各产业分别成立了推进小组,力求快速突破、率先发展。

       1—9月,“4+3”高端成长型产业实现产值817亿元、增长16.3%。其中,“绵阳造”智能家电、千兆网系统、空管系统、通航飞机、无人机、北斗新时空智联工程等高端产品已经下线,新能源乘用车、智能保密手机等产品即将实现量产。近期,绵阳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城市。

       依托中国科技城·绵阳电梯产业园,绵阳成功引进了浙江绵州通力、台湾腾达、广州中科西奥、江苏华蜀佛斯特等电梯企业。这些企业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至3万台(套)的产能、50亿至60亿元的产值。

       中国科技城·绵阳软件产业园挂牌仅一年,就吸引了东华软件、广州鼎甲、北京逍客、江苏清泓、西安瑞特森等110多家软件企业入驻。下一步将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人才培训等产业。“力争2016年内建成百亿级软件产业园区,成为国内一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基地、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和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基地”——这样的目标正在实现。

       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方面,启动建设了“中国科技城绵阳电商谷”项目,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全省第二大电子商务集聚区。目前,全市已有电子商务平台企业32家,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100多家,开展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000家。1—11月,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7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69.4%,实现网络零售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58.6%。

       再造“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还必须更加凸显“军民融合”优势。

       绵阳依托承担的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

       中物院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兵装集团58所汽车电子产业园、中电科集团9所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

       1—10月,科技城新增军民融合企业33家、总数达294家,军民融合企业完成总产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1270亿元、增长24%。

       令人惊异的远不止这些。今年7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绵发布的《绵阳与西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报告》指出:绵阳在城市环境指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指标上均名列全国前茅,领先国内大多数创新型试点城市。

       建立“特别机制”,以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才;搭建“特别平台”,以最实的举措扶持人才;营造“特别环境”,以最大的诚意服务人才……2013年以来,一大批海内外才俊来绵创新创业、书写传奇。

       政策支撑、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四大平台”,好比汽车的四个轮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合力前行,已经成为绵阳科技城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时期、新阶段,“四大平台”承载着科技城的新希望,“四轮驱动”必将推动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div>nav>ul>li>a").hover(function(){ $(this).parent().stop(false,true).animate({"background-position-x":"6px",opacity:"0.7"},{duration:"normal", easing: "easeOutElastic"}); },function(){ $(this).parent().stop(false,true).animate({"background-position-x":"10px",opacity:"1"},{duration:"normal", easing: "easeOutElastic"}); });